自从离开疏导班,我就再没仔细看过她的资料。印象中,只记得她是一个比较乖巧但困惑于人际关系的姑娘。她的反馈,曾经翻阅过,感觉写书时是一个“尚可以用”的案例。今天一字不落地读完她的材料,我是有点震撼的。虽然她的反馈是围绕集体疏导的内容而写,但落笔之处自有灵气,对症状、对性格、对生活的认识也较为深刻。看得出,她是一个很有慧根的人。疏导班结束后,偶有联系,知道她情况不错。4年之后,构思本书的过程中,又想到了“尚可以用”,于是,就和她联系,一是要征得她的同意,二是如果能用,看她能否再写点经验,以助后来者。后来,就写了一篇经验总结给我。虽然她还在攀登的路上,总结也不长,但充满着人生智慧,值得大家学习。上次来时她上高二,今年随访她已大四,毕业实习了,还练了几年的芭蕾,略有小成。外塑形体,内修心灵,斗转星移,见证了她的成长。很是为她高兴。
症状,是前来唤醒你的天使
心路历程:
我的主要症状就是过分关注口水。在初三时,有一次上课外班,可能因为敏感,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而对方也比较紧张,出现了吞口水的动作,从这以后我就开始关注口水了。一开始,只是在上这个课外班时害怕吞口水,让对方听到,害怕让对方察觉到自己的紧张。后来慢慢地在学校、在家里都出现了这个症状。例如在学校时,因为害怕别人看到、听到自己咽口水而感到紧张、不自在,导致分泌口水增多,然后我还得等合适的时机,才能咽下去,不让别人察觉。可能因为我觉得咽口水代表着紧张,而且咽多了别人会觉得我不正常而议论我。总之,我觉得咽口水是一件不好的事。
初三暑假时,由于和外界接触不多,有时几乎不受这个症状影响。但是在上课外班时会时好时坏,尤其是当感觉到别人察觉出来我在咽口水时,症状会加重。在和别人坐得较近、安静的环境中,这个症状也会更明显。
在高一开学时,原本以为这个症状会消失,但因为怕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因这个症状而受到影响,结果导致这个症状并没有消失,之后还影响到和同学、老师们间的正常交流,由此引起恶性循环。而且在上课时,我必须在完全把口水咽完后,才能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因为如果不咽千净,肯定会影响和同学交流,万一被老师点到名字,也会引起尴尬的场面。因为我认为咽口水是不好的事情,所以当我看到旁边的人受到我影响也在咽口水时,我会感到愧疚。
另外,在初三的时候,可能因为学业紧张,我的头会不自觉地抖。因为我不希望被坐在后面的同学和老师看到,所以就越紧张,抖得越厉害。现在在高中,当我想起这个症状,而且又有较多人看我时,我也会抖。但这个症状已经极少了,基本上不怎么出现。
还有,在我看书时有时也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当我按顺序读书时,会读得比较慢,但当我想随意翻翻后面,看看有什么内容时,这时却读得很快,而且情节也能掌握得很好。有时在一些细节上,例如希望把物品摆放得整齐,字迹写得工整,但我觉得这些要求并不过分,起到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家人反映情况:
症状是从初三开始的,遇到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心情不好时症状加重。
去年,高一上半学期,由于和班上某个同学有,点小矛盾,一个学期都在纠缠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老实、善良、拘谨、胆小、呆板、爱发脾气,一点小事就能导致心情不好,有时候一点事情也要说上半天:有时会后悔过去的事情,有时又担心将来的事情:经常情绪不好,时不时地叹气:处理不好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注意力不太集中,阅读困难,有时完不成作业,时常后悔开始没有抓紧时间,但下次还会犯相同的错误;早上不能按老师要求的时间到校,老师批评多次也没有效果;自信心缺乏,有的时候很自大,但多数时候自卑:有些表现像儿童一样:常常把有些事情怪罪到别人身上;对外界很敏感,如声音、别人的目光等。因此,学习不专注,注意力不够集中。
第一次反馈
这次我写的反馈材料可能会比较零散,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把过去的和今天的感悟都整理一下。
我认为我出现这个口水恐惧症状主要是我看问题的角度有偏差,别人认为有口水很正常,不太在意,而我对咽口水有厌恶的感觉,觉得如果我咽口水太多,别人会对我产生看法,排斥我,由此想到了一些不好的结果。结果越想越害怕,而越关注这个,口水分泌越多,进入恶性循环。如果要走出这个循环就要求我改变心态,不要想到糟糕的结果,也许后果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严重。
别人害怕的东西,都是具体的,而且是可以理解的。那些东西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害怕是有道理的,而我害怕的东西都是一些想象出来的,有时能想多少就有多少,最后被吓到。而我想象出来的结果中,有些也许就不会发生,而有些也许会发生,但并没有那么糟糕,对别人也没太大影响,别人对我的看法也不会变得极坏无比。当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允许别人对我有偏见,乐观地面对时,估计我的症状应该也会有所减轻。而这些想法多半是由性格决定的,所以要改造性格。
另外,我有时也会想,在高三学习压力大时,也许我的症状已经开始好转了,但没想到,越是关键时刻,我的症状却又急转直下。看来,应该对症状会反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登山不可能一帆风顺,突然一失足掉下来也是有可能的,但掉下来不要紧,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虽然掉下来了,但由于更熟悉道路,我登山的速度会更快,也就是调整的速度更快,然后重斯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像遇到高三这种压力大或有外界不好事情发生的情况时,就像是在登山时遇到了雨雪天气,上山速度会放慢,滑下山也正常,但不放弃,趋势就是向上的。
症状跟自信也有关系,我想我的自卑感可能和小学的经历有关。我妈是四川人,不知什么原因被我们班同学知道了,因为年纪小,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观,他们认为外地人不好,很鄙视外地人。所以当我想跟他们玩游戏时,他们便会以我是四川人为由拒绝我,我当然很失落,也很委屈。但令我感激的是,这时会有一个我很要好的朋友站出来说:“如果你们不和她玩,我也不和你们玩了。”由此我加入了她们的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歧视越来越少。但在三年级时,班里转来了一个新同学,她很能带动人缘,让同学围着她团团转。那时,她转过来也没几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她也知道了我是四川人。在一次课间时,我不知道大家都围着她做什么,原来她在给每个人发贴画,我认为是应该每个人都有的,但我不好意思和她要,这时旁边一个同学把她得到的贴画分给了我一点,那个新同学说了一句话,我记不太清了,意思应该是不要把贴画给这个丑陋的四川人。我很委屈地找到了妈妈,妈妈又很婉转地把这个和之前的情况转述给了老师,第二天老师批评了那个新同学。我当时有些害怕那个同学对我更不好了,但后来也没发生什么。后来在高年级时,这个现象就没有了。
有一次好像班里核对身份证号,当我听到有人的身份证号开头也不是北京的时,我很纳闷为什么他们之前没有被鄙视,也许别人不知道他们是外地人,我也同样记得老师念到我的身份证号时,我非常紧张、担忧,我害怕还会受鄙视。
我还想起来,在小学二年级时,我和班里一小部分同学参加一场四句文背诵比赛,这是团体比赛,我们班好像从来没有得到过最好的名次。这时有一两个同学就说,“都怪你有口音害得我们没得奖”,我看到班主任没说话,好像默许的样子,一种难过感涌上心头。最后有记者采访,班主任让那两个人去了,最后好像他们的照片还被登上了报纸。等到星期一,学校让我们班表演,老师又彩排一遍,老师说如果背错可能会被替换下来,班里有的同学顿时十分积极,由于我害怕被换下来没面子,等到我背时,一时背不出来,停顿了一下,结果不出所料地被替换下去。我一直认为,是因为我是四川人导致被大家鄙视,而评不上三好生,结果小升初受到了影响。最后到初中,一开始时虽然成绩排在班里前列,但我认为好像我不应该得到三好生。
因为这个事儿,我有时也会埋怨我妈。
第二次反馈
症状是内因的反映,内因是外在现象的根源,而决定内因的正是性格我个人认为我的性格是容易改变的。例如在我小学时,我们班有一个女同学性格十分开朗,大家都很喜欢她,我也想像她那样,于是我观察她的行为、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别人说话的特点,然后我也刻意模仿她,最后我认为通过我的行为能够让别人感到我很开朗。而且我认为,如果我愿意的话,有时我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内向的人,有时也可以变成一个外向的人。但通过我今天的思考,我不知道这些外现出来的行为是否真正标志着我的性格改变了呢?还是通过做这些动作会对我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按照现在来看,我最真实的性格是内心的深处充满条条框框的性格。过分严谨小心、追求完美让我的性格不平衡,不平衡势必会产生问题,我的“活动范围”太窄,限制了自由程度,把自己关进了一座无形的监狱中,一定会痛苦。在疏导班里,通过实践证明,把条条框框拓宽也是可以的。另外,我还了解到,现在进行自我教育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看书也是一个完善性格的良好途径。
心里的想法对症状的影响很大,有时我会想象咽口水带来的不良后果,并且相信了自己的判断,在事实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认定了一个自己想象的事实,并且寻找蛛丝马途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在这时,那些现实中的场景就会经过自己的加工而变成了坚实可靠的证据,只要自己认定的事实不变,那些所谓的证据也会越积越多。最后,不存在的事情就被臆造了出来,自己吓唬自己。我想象的不良后果就是别人不好的评价,所以,当别人对我有看法时,我会把大部分原因归结到口水恐惧症上,导致害怕这个症状。其实,即使有20%左右的人对我印象不好,也是正常的事。有时,人与人之间天生就有一种厌恶感,不应该因为20%而忽略80%,导致无谓的不快乐。症状消除的过程就是使原先被踩宽的大路变成小路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逐步调整思维,转移注意力,同时客观地看待自己,不要拿放大镜看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心态是由自己决定的。
第三次反馈
今天,我的口水恐惧症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让我思考了半天,也令我很困惑,但现在,我终于开了一点窍。
我觉得我的口水恐惧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关注口水的病态思雏就像小痞子一样,想来吓唬吓唬我,使我走进了第二个误区,被它牵着走,推测自己反复咽口水会让人厌烦,影响我的人际关系。但事实是,咽口水在别人看来是正常的,而且别人根本没有在意它。我所认为的会传染别人也是别人暂时的模仿甚至是潜意识的,别人没有树根又哪来的树叶呢?即使别人有树根,我也仅仅是个导火索,炸药包才是根本原因。
在第一阶段,小痞子偶尔也会暂停一下,让我喘口气,但有时,小痞子也会下定决心一直干扰我,而且还更恶毒了一些,他还带了把刀来吓唬我,这时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把刀就是人际关系。因为口水增多就会对说话产生影响,而这时别人就会有所察觉,对我产生看法。这时我就会进入误区一,很排斥它,不想让它出现,结果适得其反。
我认为当我还在第一阶段时,就应该快刀斩乱麻,否定不好的猜想,而且尽量把注意力转移到正常的事情上去,也就是对小痞子置之不理。这个过程是随大溜的过程,按照规律来说是会痛苦的,所以,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表现不够好、效率低下等结果。当我不小心进入第二阶段时,想走上独木桥会更难,因为我得先不在乎小痞子手上的刀,也就是不太在意人际关系。现在除了我讨厌的人和我不熟悉、不在乎的人对我的看法我不再在意,剩下的人如果对我有意见的话,我会尽力来改善我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人际关系这块儿,我还要多修炼,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即使不花太多精力在人际关系上,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聚拢在他周围。所以我要先改善自己,使自己充满自信,这些烦恼就会逐渐消失。
第四次反馈
通过这几天的疏导,我对病态思雏的真面目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识到这些病态思维是虚假空的幻想,并且逐渐学着去接纳它。我发现,当我看淡它、不把它当一回事时,它在我大脑中占的地位也会随之减轻,他来不来我也不会在意了。但当我不愿意它来时,它对我的干扰反而更大。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当我有信心战胜它,并且认定它就不是个可怕的东西时,这种暗示就会使我有积极的心态应对它,好像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这应该就是在顺境中症状会有所减轻的原因吧。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应该以乐观的心态面对。
我现在担心,当我面对学习压力增大等一系列不好的处境时或者在我猝不及防、不经意的时候,症状会突然来袭。实质上,这也是一种“怕”。换一个角度思考,病态思维会潜伏在我身上,只不过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少,我应该理解自己,调整心态,同时行为上应该做正确、正常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积极进行调控,不逃避,逃避只会使债务越积越多,更加不利。最后我的目标是学会处理这些病态思雏和“怕”学会共处,症状的反复会给我处理病态思雏维带来更多的经验,让我在登山时,达到一个新高度。正常人偶尔也会遇到强迫思雏,但他们没有过分在意,被绊了一下,拍拍屁股站起来,又继续前进了,而我被绊倒时,还要想一想为什么被绊倒了,怎么被绊的,宁愿坐在那里,也不愿意站起来,强迫思维对我的千扰时间自然而然也会更长。我现在要做的就是逐渐掌握快速站起来的方法,这个过程也许会很漫长,也许会多次跌倒,但唯一不变的应该是坚定不移的信心。
克服症状与改造性格不是孤立存在的,我认为我需要增强我的自信心。在平时,一些事情还需要别人的肯定,别人的不认可或否定也会对我的自信产生影响,我应该学会在不盲目自信的基础上自己肯定自己。
第五次反馈
现在我已经正确地认识了病态思维,掌握了处理病态思雏的方法,在今后就需要自己不要急躁,反复实践来熟练掌握这个方法。这就好比原本我身处一个黑暗的迷宫中,找不到方向,而现在一支蜡烛吞噬了黑暗,引领我走向前进的道路,我需要坚定脚下的步伐,最终走出迷宫。虽然这个症状曾经给我带来过痛苦,但我还是要感谢这个症状,因为如果没有出现这个问题,我就不可能参加这个心理疏导班,又哪里有可能对自我产生这么深刻的认识,更不可能这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改变性格,从而改变自我,改变人生。
对于性格,我一直认为很难改变,但现在我对改造性格有了信心。我必须改造性格,这是我一辈子的功课。当然,改造性格会像割自己身上的肉一样,极其痛苦,但所获得的益处会远大于痛苦。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体现我的“过头”性格,所以我要随时发现、认识并矫正。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实践会促进性格的改造,所以我需要多与外界交流,从而改善我对事物的习惯性看法。
自信与自卑从来都是由内心决定的,我可以成为我自己的决策者。我就是我,不完美,或好或坏的情绪都是我的一部分。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都不相同,我应该感谢那些曾经让我处于困境中的人,他们让我得到了磨炼,使我更快地成长,没有经历风雨的花朵只会不堪一击。我要接纳别人,他们与我的经历不同,矛盾也一定会时时处处存在,我不能用我过窄的准则去要求别人。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宽容别人是解决矛盾的良方。
仔细想想,世界上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有时我们换一换思路,就是另一番景象。每个人的不同,每个人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才造就了如此多彩的世界。
近期随访
随访反馈(一)现在想来,距离上次黄老师的课已经过去4年半的时间了。我认为黄老师的课是我心灵之路的开端,让我知道了我们要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答案。每个人生来就有自我成长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给予它养料,然后静待花开。在这四年半当中,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直走走停停、进进退退,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其中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要感谢自己的症状,它的出现其实是来提醒我的:你应该关照一下自己的内心了。它的到来是如此的偶然而且令人厌恶,但是它又有它存在的必然性,而且如此的恰到好处,像是在极力桶醒在装睡的人一样。睡着的人不愿醒,他是看不到外界的恶了,但是外面的美好他也一样感受不到。所以,感谢这个想要叫醒你的人吧。他虽然会使我们感到痛苦,但是我认为痛苦可以为我们提供成长的动力,而快乐有时也会让人麻木。
有了这个症状以后,我们都想要改变自己,天天把改变自己挂在嘴边记在心里,改变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但一定不要忘了,接纳自己才是能够有所变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光是接纳自己的这个症状,也要试着去接纳自己的一切。例如当某一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先不要用思维去批判它。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信号,我们只需要全然地去感受它,这时你会发现这种情绪会自然而然地消退,不会困扰我们很久。但是如果你和他对抗的话,那它很可能也会缠着你不放。我的感觉是,当我开始接纳自己的时候,一些改变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东西不必非得整齐码放、衣服不用洗得那么干净、字迹可以随心所欲一些不必那么规整、出门时不用反复确认东西有没有带全…我变得更有灵活性,更有包容性,好像自己的生命力被释放了出来,能让更多不一样的事物进入到自己的生命里。
我觉得自己在成长这条道路上还不够勇敢,目前也没有那么放得开,但我知道我需要给自己点时间,让自己慢慢来。自我觉察并且不断完善是我们一生中要不断努力并且坚持去做的事情,我们都需要给自己,点耐心,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建议大家平时可以多读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手机里可以订阅几个跟心理疗念有关的公众号,借由这些文章来认识人性也了解和认清自己,与自己和谐相处,进而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愿我们都能更好的成为自己。
随访反馈
(二)自从上过黄老师的疏导班之后,我的心中就有了方向,知道想要解决自己的困惑就必须向内观,改变自己,获得自我成长。近几年我到底改变了多少,成长了多少,以及这个成长的过程我自己是比较模糊的,但我试着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一下我近些年的变化。
我是在高二寒假的时候接受的治疗。由于在高二的时候文理分班我被分到了一个不错的班级,同学之间团结和睦,我的学业相对来讲能够轻松应付,而且又学习了舞蹈这一个新的技能,所以还是比较有自信的。印象中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但还是有症状困扰的,上过黄老师的课后,我对自己接纳了一些,对咽口水这件事没有以前那么的紧张在意了。虽然在症状方面有所减轻,但我知道性格上的根源还是存在的。
例如,我记得在高二时有一次周五放学后,有一位同学想让我陪她逛一个小商场。作为一个“好人”形象,我心里不太情愿,觉得这样耽误了我写作业的时间,但表面上我还是表示愿意和她一起去的。最后虽然逛的过程还算愉快,但回家后我就开始计较了,觉得这样做耽误了我的时间,很郁闷。结果整个周末就开始拖延,没心情写作业了。像类似这种情况,在我印象中还是经常发生的。一遇到周末或者假期时,我总是希望按照一个完美的计划表去完成我的作业,但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一旦我发现我用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算,我首先会看能不能用之后的加快速度来弥补上,可结果可想而知,要想准确无误地按照这种没有人性的计划表来完成我的作业那简直是奇迹。所以当我发现实际情况和预期相差甚远时,我就没有什么动力去写我的作业了,心情十分沮丧,觉得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完美的效果了。之后的状态就会很糟糕,一边是后悔和自我否定,一边是得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压力。最后在挣扎之中,到要上学的时候才开始写作业,但已经太晚了。所以现在看来,那时候的自己是一个对自己苛刻,跟他人计较,喜欢没事儿闲得跟自己过不去的一个人。
社交焦虑者普遍对自己的道德规矩上的束缚较多,我觉得把自己陷入到一种道德的优越感当中,其实是降低了对他人的包容度,这是一种对宽容的蚕食。我记得以前我特别不喜欢别人知道我在干什么事,比较自私,不愿分享。我发现这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看别人在做什么是不好的,我不敢去看别人,好像这样做是错的,所以我就会去计较这件事。但现在我不会把看别人这个动作加上过多的想法,这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罢了,当你用时间上的思维去给它加砝码时,这个行为就变得沉重了。
我们之所以会在人际交往中紧张,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怕得罪人,怕伤害到别人。其实内心的潜台词是我做得如此之好,你们就没有理由来攻击我。由于我们是如此的脆弱不堪,所以认为好像别人也没有强大的内心来接纳自己的“不好”一样。
还有一,点是我们想要塑造出一个完美的形象,高高在上,好像没有缺,点,这样就能蔑视别人的缺,点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你想用头脑来控制自己,但最终还是不可能战胜你的人性,因为人性不需要完美,它需要完整。在我们给自己这么大压力的同时,其实是会在无形中给周围人带来压力的,我们伪装在“善”的壳里,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善。处在壳之中的我们察觉不到其他人的心,别人也很难通过这层壳看清我们。不如真实一点,自然一点,用一颗带有温度的心在这个世界中寻找感动与美好。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