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保持与社会的正常接触对克服社交焦虑有非常大的帮助,也是取得疗效的必要条件。通过正常的社会交往,对病态思维进行转移、价值感得到满足等都是克服社交焦虑不可或缺的因素。人不可能同时关注两件事情,当个人的思维在思考正常的事情时,对病态思维的关注就减少了。出现社交焦虑后社会功能往往会受到较大影响,为了减少痛苦,大家往往以“我有病”、不适应、焦虑、抑郁等为借口进行逃避。类似的话大家可能耳熟能详:“让我去做(行动),容我再想想……”“这次就算了,下次(明天)行不行?”“我知道我应该(做)……但是……等我调整妤了,再去(做)……″“我知道应该……但要……时就犹豫不决了,多希望有个人逼我一下”“算了,舒服一天算一天。以后再说吧”“到时候会不会出现什么情况?
万一……怎么办”
如果该工作不工作,该学习不学习,躲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一天又一天无所事事,就会像犯了盗窃罪一样。为什么呢?缺少了价值目标,空虚、自责、自罪、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等就会随之而来,甚至会感觉“活着就是在浪费资源”。该工作就工作,该上学就上学,正确的导向加上一定的勇气,你才会慢慢充实起来,进入良性循环
2.逃避爱情与婚姻
社交焦虑者中,有不少人与异性交往紧张。因此,逃避与异性接触。虽然内心对爱情有无比的渴望,但怎么也不敢踏出尝试接触的第一步。因此,往往对异性望而却步,沉浸在对异性的美好幻想中,逃避现实。有的人拗不过家人去相亲,当两人同处一室时,会紧张得语无伦次,无话可说,三言两语,落荒而逃,此后,再也不敢与异性单独接触。当然,有少数小时候有过性创伤者,往往也会逃避爱情。他们一方面有性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有性的厌恶或恐惧。反复纠结中,也会逃避两性接触,逃避恋爱和婚姻
3.不断更换工作、学校等等
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那些因为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而不断换宿舍、换班级、换学校或者反复跳槽者。他们往往会说:“那里的人际关系太复杂,人员素质太低,换个人际关系简单一些、人员素质高的……”其中,少数的人会认为是自己的同学或同事、领导不好,而不是自己的问题,在抱怨中逃离了,而大部分人也能意识到是自己的适应能力问题,但这种自省并不能抵挡住逃避的诱惑,因此,反复更换学校、工作单位等。少部分人在更换后,能够调整心态,逐步适应下来,但大部分往往会涛声依旧,依然不满意。其实,往往不是外部出了问题,而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其实,有人的地方就会被左右,都会有冲突。当自己内心过于脆弱时,到哪里都会感受到血雨腥风。除非你所处的环境真的很糟糕(客观如此),否则,不主张你逃避,而是坚持下来,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否则,越逃避会越不适应。为什么呢?毕竟原来的环境是你熟悉的,你也是有资历的,换个新环境,不但陌生,连你以往积累的资历也会丢掉。因此,与其改变外部,不如调整内在。
4.失去目标
不少求助者原来是一个极其要求完美的人,对学习成绩、对工作成就、对别人的评价都非常在意—这是一种极端的性格。但出现社交焦虑后,由于症状的干扰及痛苦的煎熬,逐渐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破罐子破摔,或者说麻木不仁。原来不肯上学的,学校倒是肯上了,但却抱着一种不求上进、玩世不恭的态度;或者为了应付家长,就在学校混日子:让我上就上吧!但是不肯努力学习或工作,甚至睡懒觉、迟到、旷课(工),基本任务都无法完成。他们似乎把事情都看开了,什么都无所谓了,似乎与世无争,表现轻松淡定。实际上,这是他们心理素质差和缺乏信心的表现,是无法轻松面对现实的一种逃避现象:无法适应,就把自己隔离起来,进入一种麻木状态。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很难获得成就感和自尊感。因此,陷入一种不良循环之中:过分要求完美→障碍和症状干扰→无法达到自己想象的目标、痛苦不堪→
失去信心→麻木和逃避→不努力或玩世不恭。
他们对于自己当前的选择或人生哲学似乎有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看起来也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深入探讨,那些理由都是逃避的借口。
5.自杀
有个求助者说:“我宁愿得癌症,也不愿得心理障碍。”为什么呢?“患了癌症,别人还能给予同情和理解,如果有了心理障碍,有时连自己都没法理解,更别说让别人理解你了。没有人理解是最痛苦的。”心理障碍的痛苦难以言表。有些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而选择轻生,这是一种极端的逃避形式。如果说症状是一种自我攻击的话,自杀无疑是一种最彻底的自我攻击。可叹的是,他并不是被外界的真老虎吃掉的,而是被自己内在所想象的纸老虎所杀。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评论